close

在首相安倍晋三强烈的意向下,为解禁集体自卫权进行内阁会议决定的手续进展加速并迎来了最终阶段。但是,真到了“行使”集体自卫权的时候,将被派往战地的自卫队,以及要把他们送出去的我们,真的做好了准备吗?《朝日新闻》日前采访了前陆上自卫队陆将、前柬埔寨维和设施大队长渡边隆,以下为采访整理。

  自卫队以“专守防卫”为宗旨,多年来为了守卫国家而制定战略、开发装备、锻炼队员,好不容易才成长为可以独当一面的集团。就我服役过30多年的陆上自卫队而言,应对敌人的上陆侵犯,也就是从外部攻击下保护国土,这才是基本任务。装备、编制、训练、全体的系统都是以这一任务为前提的。

  即使突然被告知“集体自卫权解禁了”,要部队从第二天就“上战场”基本也是不可能的。至于在远离日本的土地上,(自卫队)是否具备依据行使集体自卫权开展作战行动的态势,我个人认为暂时还很困难。

  1992年我率领自卫队第一支维和部队去了柬埔寨。当时,没有一名队员是想在国外进行活动而进入陆上自卫队的。对于宣誓“守卫我国的和平和独立”而进入自卫队服役的队员,当时流行的一句话就是“没听说过(海外活动的事)哟”。

  尽管如此,在制度上,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PKO)是自愿报名的。“绝对不想去”的队员也有不去的自由。但是,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只要是依照自卫权展开的行动,依据自卫队法下达的防卫行动命令,即使是在日本领土外的行动也不能拒绝。部队队长以下的所有组织成员都要按照命令行动,这是军事组织的基础模式。

  如果我还穿着自卫队的制服,作为一名指挥官,我该如何向队员们解释集体自卫权呢。我想应该会为这个问题烦恼到晚上失眠。尽管如此,自卫队军官只要接到命令就会行动。对于预料到的事态,会拿着配给的装备、按照现有的编制和人员配备用尽全力去完成眼前任务。这是自卫队军官的命运,也是基本的姿态。就算说是“必要最小限度”,一旦进入交战状态,在战场上我们也会将现有力量发挥到最大。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在应战上是没有区别的。

  即使是现在,PKO看来也是理所当然的。但在1990年代初,将自卫队派到海外,是受到强烈反对的,经历了3次国会审议后才最终成立。包括如何确定使用武器的基准,是否应该派遣其他组织代替自卫队等,唇枪舌战地探讨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也见证了讨论的过程,是经过大量讨论后决定的,因此我们也认为这是基于民主主义的规则发起的行动。

  但非常遗憾的是,此次有关集体自卫权的国会议论过程实在是不透明。对于到时候要冲锋陷阵的自卫队队员来说,那是让人内心不安的原因之一不是吗?

 

人物简介:渡边隆,1954年生。毕业于防卫大学校。历任陆上自卫队第1师团团长、统合幕僚学校校长、东北方面总监等。1992年出任联合国维和行动(PKO)的第1次派遣设施大队队长。

arrow
arrow

    crossfinity02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